怎么样养源于律的孩子?
有母亲提问:怎么样培养两岁孩子的自律?像看电视、吃零食、玩电子游戏这类要如何教孩子控制自己,有节制地用?
悠悠就是个非常自律的孩子,但要问我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我还真的一时半会答不上来。我想了好几天如何写,最后发现怎么样培养两岁孩子的自律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
和大伙讲个悠悠的故事,你们就了解我说的的意思是了。上星期悠悠回到家,脸上被抓出了两道非常细的伤口,我问她伤是如何来的,她说在婴幼儿园院子里玩的时候,她挖到了一条蚯蚓,Timo和Renee想拿她的蚯蚓玩,她不给,他们就抓了她的脸。(悠悠的描述是不是完全真实我也不能而知,不过这不是重点)
哦,那你是如何反应的呢?我一直非常不错奇悠悠面对冲突时的反应。
我哭了。
听到这个答案我一点也不意料之外,由于我了解悠悠是不打人的,我在德国也从来没教过她打回去。不过我还是非常不错奇,她为何不打回去呢?她并非那种胆小懦弱的孩子啊。
于是我试探性地问了问她:那其他人抓你的脸,你有没把他们推开啊?
那他们也会哭的呀!悠悠说。
我当时立即想:哇塞,我把女儿教育得这么好啊!这么有同理心!还了解推人的行为会伤害小朋友,会致使他们哭啊!我在心里给自己响起了掌声!
我又问:那你是如何解决的呢?
悠悠说:我去告诉了老师,老师要他们道了歉。并且还对Timo和Renee说,他们再打人,就不让他们在院子里玩了,得回教室去。
我得意洋洋地把这事告诉了老公,想在他面前炫耀一番我情商教育的成功。老公听了抑制不住好奇心,又继续追问悠悠:那为何你了解小朋友会哭,就不把他们推开了呢?
悠悠想了想,说:由于我不想向他们道歉。
呃...听到这个答案我真是暴跌眼镜!敢情她不是由于怕弄疼了其他人,而是怕老师批评她,需要她道歉,所以她才不动手的啊!我和老公当场笑哭。
但这也让我了解,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约束他们行为的力量主要来自外部,先有他律,然后才有自律。
没受过管教的孩子就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以自我为中心,放任欲望,不了解边界在哪儿。而爸爸妈妈的管教则是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边界在哪儿,规则是什么。从他律到自律,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过程。孩子需要依赖爸爸妈妈、老师和社会日复1日的管教,才能将外面的规则内化为我们的行为习惯,打造我们的行为准则,最后形成自律。
两岁孩子的规则意识才最初萌芽,连他律的遵守都难,如何可能自律?这期望恐怕太高了点。从他律到自律是需要时间引导的。培养孩子自律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不可以偷懒,更不可以指望一个规则说了一两次孩子就能遵守,就能形成自律。
怎么样帮助孩子形成自律?
1、给孩子打造规则
也就是先从他律开始做起。从小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任何事都有规则可循,有界限,不放任。外面的规则起初是他律,但只须爸爸妈妈坚持实行,渐渐就会转化为自律。
举例:怎么样控制吃甜食?
悠悠从小就不喜欢吃饭,饭量特别小,但她爱吃甜食。孩子的嗜甜天性我不想一味阻止,但问题是她每次吃完甜食就不吃饭了,我不期望她因吃甜食而影响了正餐。因此,我和悠悠定下规则:甜食只能在饭后吃,把盛在碗里的饭菜都吃完,就能吃甜食;不然就没甜食吃。
刚开始她是抗议的,常常还没有等到吃饭就想吃甜食。我不断提醒她定下的规则,也会和她讲解:以前你在饭前吃了甜食就不吃饭了,那对你的身体不好,所以母亲才定下如此的规则。我期望你先吃有营养的饭菜,保证你的健康成长,然后再吃甜食。
做好饭后,她吃几口就说饱了,但提出想吃冰淇淋。我只好重申:碗里的饭菜吃完才有甜食吃哦,你不吃完也可以,那就没冰淇淋了,也没巧克力了。你一个人决定。
一般为了吃到甜食,她会坚持把饭菜吃完,吃完后还特有收获感地说一句:我目前可以吃冰淇淋啦!看着她津津有味吃冰淇淋的样子,我趁机补一句:你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完了,吃进来了不少营养,非常棒哦,所以你目前可以尽情享受冰淇淋的美味啦!
我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孩子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你做了A,所以你得到了B结果。描述B结果给孩子带来的美好体验,从而勉励孩子第三做出A行为。这个规则在我家实行得非常顺利,我把悠悠对甜食的癖好变成了她吃完饭的动力。
当然,她也有吃不下去的时候,她会主动说:母亲,我不想吃了,我等下也无需巧克力或者冰淇淋。那我也没什么好强求的,或许孩子真的没胃口,不可以需要孩子每餐都吃一样多嘛!如果是过会儿她又要吃甜食,我只好提醒她没吃完饭,没甜食吃。说到做到。
这个规则让悠悠日渐形成了控制甜食摄入的习惯,从婴幼儿园回来看到桌上放的甜食,她都会先问我一句:母亲,我可以吃这个吗?。由于了解我会说不,有时她自己又会主动说:等我吃完晚饭就能吃了。也正由于有约定的规则在,每次孩子想打破规则时,我仅需提醒一下她这个规则已经足够,不需要过多的讲道理(道理孩子其实听了不少遍了)。
孩子能了解我只不过在实行说好的规则而已,不会感觉我是在针对她,故意不给她吃,不喜欢她。不断重申和实行的规则,孩子是会遵守的。
大家约定晚饭全部吃完后只可以吃一种甜食,但她吃完一个冰淇淋后还想再吃巧克力,我提醒她甜食吃太多对身体不好,这个时候她自己主动提出:那我吃个苹果,之后再吃巧克力,可以吗?我感觉她平衡得非常不错,欣然赞同。我拟定饭后才可以吃甜食的初衷不就是期望孩子能了解均衡饮食的重要程度吗?目前她自己提出用苹果来平衡巧克力,说明她已经拥有了均衡饮食的定义,因此我也放宽规则一步,依据孩子的进步而不断调整。
大家制定标准,不止是为了让孩子遵守,更要紧的是让孩子了解为何要遵守。当孩子认可规则背后是什么原因,他们会愈加想遵守,久而久之转化为自律。
2、大人自己要有自律
不少人说,为何我和孩子定了规则就没用呢?孩子根本不听啊!
根本缘由在于父母说到不做到,本来定好了规则,孩子一闹,你就动摇了,不实行了,那孩子当然不好好遵守规则了。父母的动摇,本质上是自己缺少自律的表现,是孩子效仿的坏榜样。
说好再看5分钟就关电视,孩子一哭闹,大人一偷懒,就答应好吧好吧,再看5分钟。
说好刷完牙不可以再吃东西,孩子一说肚子饿,立刻又给东西吃。
说好今晚只讲2个故事,9点之前入睡,孩子一求再讲一个吧,结果心一软多讲了5个故事,到11点还没有睡...
这真的不可以怪孩子,明明是父母自己不自律,还想奢求孩子自律。养源于律孩子的第一步,就是父母身体力行地做到自己先自律,给孩子做好榜样,其体现之一为对自己定下的规则、做出的承诺说到做到,不随便动摇。
3、生活有规律
大伙只须察看一下周围的朋友就会发现,生活有规律的人,大多是高度自律的,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而生活没规律的人,大多是缺少自律的,想到什么做什么,没计划性。
培养孩子的自律,请先打造一个自律的环境,那就是:有规律的生活。
吃完饭后可以看半小时动画片,到时间就关机;然后是刷牙时间;上床讲3个故事,讲完关灯睡觉。把每天要做的事提前计划好,有一个固定步骤,和孩子约定好到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形成生活规律,可以防止孩子和大家反复讨价还价(譬如看电视、打游戏、不睡觉等等问题)。
相反,若天天的生活秩序混乱,有时如此有时又那样,无疑留给孩子非常大的讨价还价空间,费时和徒增父母的烦恼不说,还破坏了自律性的形成。
有规律的生活,其实也是对父母自律性的考验,这又回到了上面说的第二条。要想培养自律的孩子,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大家活给孩子看,耳濡目染地向孩子熏陶何为自律:
该起床的时候就起床;
该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
该陪孩子的时候,就放手手机专心致志陪玩;
该看书的时候,就关掉电视电脑;
该睡觉的时候就不要再刷手机...
爸爸妈妈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就是打造有规律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天天过的都是有计划、有节制的生活,要形成自律自然不难。
还是那句大俗话:婴幼儿教育先育己。大家自己做到自律了,孩子离自律也不远咯。